科学与艺术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脑外伤会激发人的艺术创造力吗?——发明家埃德沃德?迈布里奇传奇
    林凤生
    自然杂志    2017, 39 (6): 457-462.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7.06.009
    摘要2640)      PDF(pc) (6244KB)(1774)    收藏

    Does brain trauma stimulate people’s artistic creativity?--The legend of inventor Eadweard J. Muybridg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对色彩的认识:从感性到科学的过程
    林凤生
    自然杂志    2017, 39 (1): 71-78.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7.01.012
    摘要2353)      PDF(pc) (3302KB)(1635)    收藏

    人类对色彩和色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科学的过程。19世纪中叶法国化学家E•谢弗雷尔总结出关于艺用色彩的混合理论。科学家Young(1802)、 Helmholitz(1862)提出了色觉的神经生理学理论。有些画家们通过学习,掌握了颜色混合的效果与色觉的产生机理,并把这些知识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写实绘画的式微,画家给色彩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几种新的绘画流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也说中国画不缺科学性
    林凤生
    自然杂志    2016, 38 (3): 223-227.  
    摘要2305)      PDF(pc) (1881KB)(729)    收藏

    一千多年来我国的绘画走过了一条与西方写实主义迥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绘画技法和评价体系,故许多专家都认为中国画不讲科学性,与自
    然科学是“风马牛不相及”。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中国画虽然没有用到西方的科学知识(如透视学、色彩学和解剖学等),但独创的许多绘画技法与现代心理学、视觉生理学和人的认知科学的原理不谋而合。我国的历代名作在今天看来仍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它符合科学道理不无关系。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中国画最重要的技法——线条、写意、时-空表达——做一番分析和阐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杨先碧
    自然杂志    2016, 38 (1): 68-72.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6.01.010
    摘要2043)      PDF(pc) (3233KB)(1302)    收藏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近年来人类所面临的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高温、暴雨、暴雪、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导致的。为了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我们带来的危害,世界各国政府、多个机构和科学家,都在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出谋划策。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也是为商讨这个问题而召开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关于西方写实绘画中使用光学器材的历史考察
    林凤生
    自然杂志    2015, 37 (1): 72-78.  
    摘要2036)      PDF(pc) (10727KB)(34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西方绘画对运动的描述和它的科学基础
    林凤生
    自然杂志    2014, 36 (4): 306-312.  
    摘要515)      PDF(pc) (8667KB)(129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