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聚焦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严谨实验结果现真知——中国学者成功解开基因编辑脱靶疑团
    何东明
    自然杂志    2019, 41 (2): 151-156.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9.02.009
    摘要2389)      PDF(pc) (2867KB)(304)    收藏

    基因编辑技术在修复致病突变与种质改良方面都有重要的发展前景,被广泛使用于基础与应用研究中。该技术的真实脱靶率一直存在争议,严重阻碍了其发展。2019年3月,杨辉、高彩霞分别领导的两项研究终于揭示了脱靶的奥秘,其成果同时在《Science》发表。在小鼠与水稻中的研究一致发现:胞嘧啶编辑器会造成严重的点突变,而腺嘌呤编辑器与经典的CRISPR/Cas9技术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文章综述了脱靶的疑团为何长期未解,最新研究是如何通过构建严谨的实验对照实现了精密的脱靶检测并得到严谨的数据与结论,同时初步讨论了在风险未能排除之前,人类必须谨慎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日本真的成功进行超小型卫星量子通信实验了吗?
    袁岚峰
    自然杂志    2017, 39 (4): 299-303.  
    摘要2131)      PDF(pc) (1645KB)(41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合成生物学的里程碑:酿酒酵母基因组合成
    段艳芳
    自然杂志    2017, 39 (3): 231-234.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7.03.010
    摘要2219)      PDF(pc) (1365KB)(73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
    叶水送
    自然杂志    2016, 38 (2): 147-149.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6.02.013
    摘要1918)      PDF(pc) (1235KB)(1232)    收藏

    2016年3月24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合成生物学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重要研究,人类基因组研究先驱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及其团队耗费20年时间,设计并制造出了一种最简单的人工合成生命体,该生命体仅有维持生命所需的473个基因,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体基因组。据介绍,研究者利用一种叫做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的技术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筛选。该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细胞中每个必需基因的功能。

    CRISPR/Cas9技术再次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年底,《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将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列为年度科学发现榜首。早在2012年和2013年,《科学》杂志就已将CRISPR纳入到年度10大科学发现的榜单中,不过彼时它属于陪跑的“角色”。如今这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走入全球各地科学家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中,成为科研工作者探索生命奥秘以及临床科研人员攻克疾病的有力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酵母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解析
    段艳芳
    自然杂志    2015, 37 (6): 470-472.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5.06.011
    摘要2029)      PDF(pc) (2372KB)(784)    收藏
    2015年8月21日,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带领的 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同时发表了两篇论文——《3.6 Å 的酵母剪接体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体信使RNA剪接 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介绍了通过单 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 解析的酵母剪接体(spliceosome)在 3.6 Å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并在此结 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了剪 接体对前体信使RNA (pre-mRNA) 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该项工 作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在分子机理的研究上大幅度向前推 进,是我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 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莱阳白垩纪古生物化石新发现
    段艳芳
    自然杂志    2015, 37 (5): 388-391.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5.05.010
    摘要379)      PDF(pc) (5132KB)(544)    收藏
    2008年5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率领科考队将大量精力逐渐投入至山东莱阳古生物化石大规模考察和发掘工作中。这是继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由谭锡畴、杨钟健等老一辈地质古生物学家分别主持的两次莱阳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大发现后的第三次大发现。在近20年的科考生涯中,汪筱林主持了数十次重大野外科考和发掘工作,尤其是主持了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科考和化石发掘,发现了包括两栖类、恐龙和翼龙等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在内的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有力地推动了最近20多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辉煌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古生物学家对莱阳化石发掘如此重视呢?此次发掘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呢?对于普遍存在的化石及其遗迹自然风化破坏问题,科考队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于2015年8月来到莱阳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了解莱阳古生物化石发掘和保护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7. 全球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杨先碧
    自然杂志    2015, 37 (3): 221-224.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5.03.008
    摘要378)      PDF(pc) (1399KB)(29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脑科学时代的雷霆
    吉永华
    自然杂志    2015, 37 (1): 61-64.  
    摘要331)      PDF(pc) (872KB)(35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全球阻击埃博拉病毒病
    杨先碧
    自然杂志    2014, 36 (6): 445-450.  
    摘要339)      PDF(pc) (2147KB)(22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