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展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晋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时空分布与气候演化的关系
    李莲, 田庆春, 郭磊, 曹维明
    自然杂志    2025, 47 (2): 139-146.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3.015
    摘要105)      PDF(pc) (10216KB)(73)    收藏
     基于ArcGIS10.8软件并结合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晋北地区全新世中期546处遗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仰韶时期,遗址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黄河沿岸;龙山时期,遗址数量激增,分布范围扩大,忻定盆地遗址分布最为集中;夏商时期,遗址数量减少,分布密度减小,大同盆地遗址数量明显减少,集中分布在忻定盆地。虽然龙山文化 时期暖湿程度下降,但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业经济的多样化,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龙山文化逐渐繁荣。 4.0 ka BP前后,气候极端事件导致降水和温度都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减少,人地关系紧张,进一步引发社会动荡,导 致夏商时期遗址数量骤减、文化衰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伊犁河流域山区径流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席海洋, 许宝荣, 黄法融, 杨玉忠, 陈亚鹏, 陆志翔, 齐识, 宋斐, 陈雨晴, 曲林博
    自然杂志    2025, 47 (2): 147-156.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5.014
    摘要251)      PDF(pc) (9371KB)(143)    收藏
    伊犁河流域是径流比较丰富的内陆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山区径流主要受气候、积雪、冰川、冻土、植被等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冬季温度上升,可能改变降水模式,增加冬季径流量的同时减少夏季径流量。伊犁河流域的冰川正在减少,短期内可能增加径流量,但长期将导致径流量减少。近年来该地区1月到3月的雪水当量减少,影响夏季基流量和径流量。此外,温度升高导致积雪融水量变化,增加径流不确定性。多年冻土退化影响地下水补给和径流路径,而植被退化则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导致河流流量季节性波动加大。因此,气候变化对伊犁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未来径流变化将更加复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型
    文海舟, 胡国辉, 刘心悦
    自然杂志    2024, 46 (6): 448-460.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5.012
    摘要681)      PDF(pc) (3972KB)(547)    收藏
    红细胞的口形-双凹-刺突(stomatocyte-discocyte-echinocyte, SDE)形态转变对血液动力学及相关疾病有显著影响。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如剪切模量、弯曲模量和膜蛋白连接能力等,对红细胞的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决定了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正常功能。如何基于红细胞微观结构的实验观测结果,建立一个能够描述SDE形态转变的数值模型来解释其生理学机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文章概述了早中期关于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期基于物理化学因素和亚细胞结构变化的实验观测、红细胞黏弹性力学性质和血液黏度的测量方法,并介绍了各种研究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的数值模型,从实验和数值两个方面对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研究的进展和局限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DE形态转变的力学生物学耦合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帕金森病免疫损伤机制研究
    杨宏霞, 赵琳琳, 石书贤, 汪煜楠, 张惊宇
    自然杂志    2024, 46 (6): 461-465.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3.014
    摘要329)      PDF(pc) (1916KB)(158)    收藏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期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以及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和T细胞活化并浸润到帕金森病患者大脑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和帕金森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免疫损伤可能是帕金森病治疗研究的关键。本综述总结了帕金森病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帕金森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超声振动下非晶合金的液体环境焊接
    李路遥, 李信, 马将
    自然杂志    2024, 46 (5): 354-362.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3.013
    摘要601)      PDF(pc) (5012KB)(533)    收藏
    焊接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水下焊接为代表的特种环境焊接技术对航空航天、国防和远海开采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当焊接操作需要在情况复杂的水下进行时,焊接难度大大增加。除此之外,在易燃易爆液体或极端低温等复杂环境中,焊接加工具有更重要的应用前景,如油气储存容器修复、极地和深空制造等领域,然而相关的焊接技术仍未得到有效研究。超声振动加工是一种加载频率达到上万赫兹的特殊加工方式,对于具有无序结构的非晶合金(金属玻璃)而言,超声振动的施加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迅速“软化”。基于这一特性,我们将超声振动技术引入到液体焊接领域,成功地实现了非晶合金在水、海水、酒精和液氮环境中的焊接,为极端环境制造成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肝脏疾病中衰老巨噬细胞和衰老中性粒细胞的研究
    刘珍妮, 王华
    自然杂志    2024, 46 (5): 363-374.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1.015
    摘要859)      PDF(pc) (1951KB)(619)    收藏
    免疫系统作为机体应对各种内外危机的防火墙,其老化会增加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尤其是老年人。近年来,免疫细胞衰老在疾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抑制免疫细胞衰老已成为延缓衰老的关键靶标。肝脏被认为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丰富活跃的天然免疫细胞,其中髓系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参与各种肝脏疾病。衰老环境会对髓系细胞产生诸多影响,进而影响疾病的进展,文章总结了衰老巨噬细胞和衰老中性粒细胞的特征以及研究现况,以期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针对衰老免疫细胞的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植物单倍体诱导的方法、应用及展望
    杨延铭, 王娜
    自然杂志    2024, 46 (4): 285-298.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1.012
    摘要2432)      PDF(pc) (4204KB)(1420)    收藏
    单倍体育种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育种效率。单倍体诱导的产生主要包括体外配子体组织培养和体内染色体消除。文章综述了体内单倍体诱导的几种策略及其发展和应用,还对目前单倍体诱导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着丝粒蛋白CENH3介导的单倍体诱导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通过引力辐射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
    安宇, 葛先辉
    自然杂志    2024, 46 (4): 299-305.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4.01.014
    摘要433)      PDF(pc) (2755KB)(205)    收藏
    2016年引力波的发现激励了许多物理学家进入引力波物理研究领域。这一方面原因是黑洞的存在被证实,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广义相对论作为极端物理理论,更有希望从中找到新物理理论的可能模型。由黑洞超辐射理论创生出来的、超出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有可能成为现行标准模型理论的撼动者,这使得诸多物理学家进入了黑洞的超辐射相关领域。标准模型涵盖了除引力以外的三种相互作用,但是否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家们关注的课题。这一课题对于量子场论乃至整个物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而这种基本粒子的存在与否决定着标准模型是否正确。文章从黑洞超辐射理论出发,介绍一种由“引力原子”产生超出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的可能理论,并讨论了通过引力波探测其存在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及治疗
    宋佳欣, 沈沭彤, 周秋莲, 高娟
    自然杂志    2024, 46 (4): 306-316.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23.04.016
    摘要239)      PDF(pc) (2293KB)(253)    收藏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影响着全球一半左右的心力衰竭患者,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然而,HFpEF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文章阐述并讨论了HFpEF病理机制及现有治疗方法,以期为提高HFpEF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