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10-20
    特约专稿
    破冰之旅:北冰洋今昔谈
    汪品先
    2008, 30(5):  247-251. 
    摘要 ( 1493 )   PDF (777KB)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4年,综合大洋钻探IODP 302航次在北冰洋的深海钻探发现:五千万年前的北冰洋曾是个亚热带淡水湖泊,沉积物具有优越的生油条件。2007年俄罗斯“和平-1”号深潜器将俄国旗插到北极的四千米深海海底,引起了北冰洋资源归属的国际之争。这些“破冰之旅”是在北冰洋海冰迅速减少的全球变暖背景下进行的,使得“西北航道”开启的前景逐渐逼近,北冰洋的国际竞争正在升温。
    中国南极考察28年来的进展
    张青松;王 勇
    2008, 30(5):  252-258. 
    摘要 ( 1490 )   PDF (1674KB) ( 9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综述
    南极——全球气候变暖的“寒暑表”
    颜其德
    2008, 30(5):  259-261. 
    摘要 ( 1146 )   PDF (517KB) ( 9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报告,已经从科学上肯定了全球变暖的真实性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警示人们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的关切与忧虑。受到全球气候变暖最直接、最敏感,而且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还起着关键的、不可替代作用的地区,那就是地球上以冰为名的南极与北极,其中,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近20年来科学家们观(监)测到南极洲的湖泊水位正逐年加深、冰架崩裂频繁、海冰面积加速减小并向南推移、生态环境发生着异常变化……,这些都科学地说明了全球气候正在持续升温、变暖。
    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陆龙骅;卞林根
    2008, 30(5):  262-266. 
    摘要 ( 1537 )   PDF (777KB) ( 12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初,我国自主组织了24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4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我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暗物质研究的进展兼谈科学中的整体统一方法
    陈学雷;黄峰
    2008, 30(5):  267-274. 
    摘要 ( 1661 )   PDF (1700KB) ( 10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关于暗物质的基本知识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暗物质的证据,冷暗物质模型, 弱相互作用暗物质的探测,关于暗物质晕的研究,其它天体物理限制等。当前暗物质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分析、还原方法有所不同,或可作为所谓“整体统一”研究方法的一个例子,这对其它领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地雀进化的启示
    尚玉昌
    2008, 30(5):  275-279. 
    摘要 ( 2201 )   PDF (2455KB) ( 1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太平洋中远离大陆的一个群岛,是世界公认的一个大自然生物进化的“实验室”。达尔文于1835年登上该群岛的所见所闻对其进化理论的形成有很大促进作用。群岛上的14种地雀都是该群岛的特有物种,它们都来自南美大陆的一个祖先物种。达尔文地雀的进化与适应性辐射与其他鸟类和动物有着共通性,因此通过对达尔文地雀进化机制和进化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加拉帕戈斯群岛和夏威夷群岛真正独一无二的地方不是生活在这些岛上鸟类的进化方式,而是这种进化过程是近期内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发生的,使我们能够亲眼看到这些鸟类的演变和形态歧化的过程和证据。
    科技进展
    蓝藻运动与水华早期预防和控制
    李小平
    2008, 30(5):  280-286. 
    摘要 ( 1419 )   PDF (1989KB) ( 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蓝藻水华控制的根本出路在于蓝藻过度增长的早期预防和控制。藻类增长的过程给了我们早期预防和控制的实施时间和浓度范围。只要我们掌握了蓝藻的增长规律、运动方式和成灾过程,采取早期预防技术路线和大面积控制手段,消除蓝藻水华对饮用水源的威胁,降低蓝藻水华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是完全可能的。
    自然科学史
    金鱼在中国的家养史及其在东西方的传播
    潘吉星
    2008, 30(5):  287-290. 
    摘要 ( 1168 )   PDF (2129KB) ( 10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文探讨了金鱼在中国的家养历史,并且在研究中外史料的基础上讨论了金鱼在东西方的传播。
    探索假说
    发育重演律
    陆长富
    2008, 30(5):  291-295. 
    摘要 ( 14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体的发育是由受精卵通过一系列细胞分化形成的,第一次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囊胚的形成。囊胚由外胚滋养层和内细胞团构成,外胚滋养层负责胚胎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以支持内细胞团的进一步分化。随后的细胞分化则导致一系列“类囊胚”的形成。“类囊胚”由外围的“类外胚滋养层”和内部的“类内细胞团”构成,“类内细胞团”为干细胞。每个“类囊胚”均由上一级“类囊胚”的“类内细胞团”形成,“类内细胞团”的分化潜能随 “类囊胚”的层级增多而逐次降低。最后一级“类囊胚”的“类内细胞团”不再形成“类囊胚”,只能形成特定的功能细胞。“类外胚滋养层”的主要作用是为其内的“类内细胞团”提供合适的微环境,以支持其发育。“类外胚滋养层”形成的组织一般为结缔组织或上皮组织。个体的发育实际上是“类囊胚”不断形成和演化的过程,该过程是生物发育普遍遵循的共同规律。
    科学时评
    国际合作开启科学新篇章
    赵卓熙
    2008, 30(5):  296-300. 
    摘要 ( 1028 )   PDF (1023KB)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科学家眼下关注的头等大事无疑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于9月10日的正式启动,将第一束质子束流注入27公里长隧道内的对撞机。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新发现奠定了基础。面对如此庞大的科研项目,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承担。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4个大实验中,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参与制造、维护和运行4个大探测器并进行数据分析,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中国科学家的身影。中国在这4个大实验中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并将参与物理分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了部分实验。
    综合考察
    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考察研究
    高登义
    2008, 30(5):  301-303. 
    摘要 ( 8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人物
    丁文江 ——一位倡导、践行中国近代科学的思想者
    陈宝国
    2008, 30(5):  304-308. 
    摘要 ( 1001 )   PDF (1027KB) ( 8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中国科学与文化在近代中国多舛发展并渐进到20世纪的时候,丁文江的名字是应当被人们记起并应该给予格外注意和加以研究的人。丁文江首先是一位地质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兼具了作为“学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信仰与为科学真理的探求所应具备的深邃的思维、不懈的探索,坚强的毅力的科学的思想者。本文仅就丁文江作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倡导者,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推动与贡献作了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