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E-mail订阅
下载中心
学界动态
留言板
联系我们
作者投稿
|
审稿中心
|
编辑中心
《自然杂志》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关于谨防假冒《自然杂志》网站的...
《自然杂志》82篇文章入选中国...
《自然杂志》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自然杂志》入选第五届上海市高...
《自然杂志》2篇文章被《新华文...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专稿
核电站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
林宗虎
2012, 34(2): 63-68.
摘要
(
1919
)
PDF
(596KB) (
1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1954年苏联建成第1个核电站以来,全球已出现了为数众多装有各种反应堆的核电站。本文简述了反应堆的主要结构及核电站的发展历程。根据核电站的特点,论述了核电站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及应用前景。
测定太阳的银心距
赵君亮
2012, 34(2): 69-73.
摘要
(
1495
)
PDF
(356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天文研究中,天体距离测定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天体尺度上,有些距离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太阳系内以日地平均距离最为重要,需尽可能精确地加以测定;在银河系范围内最重要的当推太阳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太阳银心距)。在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建立第一个银河系模型以来的200多年时间内,人们为确定可靠的银心距可谓是“费尽心机”。目前,天文界广泛采用的银心距测定值为(8.0±0.5)kpc。
专题综述
ARGO-YBJ:为期5年的伽玛射线巡天观测
曹臻
2012, 34(2): 74-79.
摘要
(
908
)
PDF
(387KB) (
1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RGO-YBJ实验已经稳定运行了5年,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本文将总结ARGO-YBJ对伽玛天文领域的贡献,包括河内源的伽玛射线能谱,河外活动星系核的爆发等现象的深入研究,以飨读者。在不久的将来,已经在计划之中的LHAASO实验将成为该领域内新一代的实验装置,对本文所介绍的所有研究,都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显著地深化我们在伽玛射线天文学领域观测方面的研究。
宇宙射线研究和羊八井ARGO实验的简要介绍
查敏
2012, 34(2): 80-101.
摘要
(
1024
)
PDF
(699KB) (
9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2年是宇宙线发现100周年。本文简单介绍了宇宙线的发现历史和对其进行探测的主要实验方法和手段,并对代表性的重要物理结果作了描述。最后,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详细介绍了ARGO-YBJ实验。
浅谈奔赴火星需要解决的几大关键技术
陈昌亚
2012, 34(2): 83-87.
摘要
(
1122
)
PDF
(468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初步分析了奔赴火星的几大关键技术问题: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超远距离通信技术;自主控制技术;火星探测热控制技术;火星着陆控制技术以及火星返回技术等。对后续火星探测以及相关型号探测器的研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神秘的金星
胡中为
2012, 34(2): 88-95.
摘要
(
1126
)
PDF
(1122KB) (
13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星是地球的近邻“姐妹行星”,它们的大小和质量相当。早先曾推想金星有类似于地球的生机环境,甚至存在生物。但近半个世纪的探测表明,金星是跟地球差异甚多的神秘奇特世界。例如,金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逆向自转),且特缓慢,金星的一昼夜相当于116.75(地球)日,不到两昼夜就度过一金星年——“度日(昼夜)如年”;它被浓密的大气和云层笼罩,难见表面的“庐山真面貌”,表面气压达93 bar(1 bar=100 kPa),强烈的温室效应使表面气温达467 ℃,酷热而干燥的环境显然不会存在生物;60%表面高程差不超过500 m,仅5%表面高出2 km;跟有古老而严重陨击的月球和水星不同,金星整个表面似乎都是地质上年轻的,陨击坑少,而火山地貌占主导,平均年龄可能不超过5亿年,几乎90%的表面是固结的玄武岩浆,到处有熔岩流和各种火山,断裂和断层交割景观,但没有地球那样的板块构造特征,也没有海洋和河流。金星的很多秘密还需要进一步探测研究。
科技进展
北冰洋环境快速变化与生态响应
何剑锋, 张芳
2012, 34(2): 96-101.
摘要
(
1025
)
PDF
(530KB) (
14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冰洋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水温升高、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和海冰储量下降、淡水输入增加、盐度下降、海水酸化现象初现,导致原本依托海冰生存的北冰洋生态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已有研究表明,与冰相关生物的生存状况正在恶化,初级生产者个体呈现小型化趋势,冰藻减少影响底栖生物产量,亚北极种入侵。由于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远超预期,而人类对生态系统、特别是北冰洋中心区的了解非常有限,如何尽快建立观测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了解、预测潜在的变化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
杨晓英, 罗兴章, 隋国栋, 郑正
2012, 34(2): 102-107.
摘要
(
958
)
PDF
(808KB) (
9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源污染是造成中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污染源。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基于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控制战略是面源控制的有效途径。在多年面源污染控制实践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提出了一整套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理念,具体包含三项指导性原则:①基于流域水环境容量的污染源优先控制级序;②流域内水污染的全过程控制;③注重营养物质高质循环和流域生态景观建设。围绕上述流域水污染控制理念,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固废、农田废水等主要面源,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在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摸索、思考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自然论坛
恒星的年龄是怎样确定的
王家骥
2012, 34(2): 108-113.
摘要
(
1257
)
PDF
(759KB) (
1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恒星年龄,是恒星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涉及到天文学中很多其他的重要问题。小到为了确定外星行星的年龄,大到宇宙的年龄,都与恒星的年龄直接有关。本文将简要地介绍目前在天文学中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推断和估计恒星的年龄,以及这些方法都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影响恒星年龄估值的准确性。
科学时评
做最棒的研究
关毅
2012, 34(2): 114-118.
摘要
(
888
)
PDF
(440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来自中国的最重要的物理学发现。”一位外国科学家在评价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时这样说道。这项成果不但指明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中国粒子物理领域,乃至整个科学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独有偶,这段时间另一件让全球科学家关注的事情也与中微子有关。2011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微子超光速”事件竟然可能是由于光缆连接不当造成的。尽管这并非是最终的结论,但它无疑告诉我们,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脚踏实地、严肃认真,才能做出最棒的研究。
科学人物
细菌遗传学之父——乔舒亚·莱德伯格
郭晓强
2012, 34(2): 119-124.
摘要
(
1481
)
PDF
(274KB) (
2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