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25
    特约专稿
    灌丛化草原:一种新的植被景观
    陈蕾伊 沈海花 方精云
    2014, 36(6):  391-396. 
    摘要 ( 763 )   PDF (5306KB) ( 12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灌丛化草原指灌木植物在草原基质上形成的团块状散布的斑块植被景观,它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植被类型。作为灌草连续体,灌丛化草原中的灌木斑块与间隙处的草本斑块共同决定着该植被类型的群落学和生态学特征。笔者评述了灌丛化草原的分布、可能的形成原因、植被结构、物种组成及碳收支等结构特征及生态功能。
    大鱼之始——曲靖潇湘动物群中发现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
    朱幼安 朱敏
    2014, 36(6):  397-403. 
    摘要 ( 572 )   PDF (3058KB) ( 7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云南曲靖4.23亿年前的潇湘动物群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地完好保存了大量志留纪有颌脊椎动物化石。2014年6月,中国科学家报道了潇湘动物群中的新成员,一种被命名为钝齿宏颌鱼(Megamastax amblyodus)的硬骨鱼,这是目前为止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现有证据显示钝齿宏颌鱼属原始肉鳍鱼类,体长可达1.2 m,其牙齿适应捕食带硬壳的猎物,可能在食物链中占据较高的位置。这是潇湘动物群继梦幻鬼鱼和初始全颌鱼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该发现挑战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动物的传统看法,同时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已有的古大气/古海洋氧气含量变化理论模型,以及其与脊椎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
    诺贝尔奖简介
    光学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解析
    纪伟 徐涛 刘贝
    2014, 36(6):  404-408. 
    摘要 ( 634 )   PDF (1504KB) ( 17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分辨成像显微镜的出现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工具,将荧光显微镜的应用推到了新的高度。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Eric Betzig、Stefan Hell以及William Moerner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展超高分辨荧光显微镜”上的贡献。他们的获奖肯定了化学生物物理多学科交叉对于当今前沿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各成像技术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对此技术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身在何处——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介绍
    汪云九
    2014, 36(6):  409-414. 
    摘要 ( 529 )   PDF (1581KB) ( 8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先简要介绍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获奖者(John M. O’Keefe,Edvard I. Moser 和 May-Britt Moser)的学术生涯。然后详细介绍他们获奖的主要成就:O’keefe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鼠海马上神经细胞对动物所处的位置敏感,因此命名为位置细胞;而后Moser夫妇在鼠脑的内嗅皮质中发现栅格细胞,它的感受野呈现有规律的三角形网格覆盖整个环境,从而认为这些细胞组织成动物导航系统的神经机制具有可能性。最后指出,由于脑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这些研究工作仅是动物导航行为探究中的重大突破,离开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尚有距离。
    照亮21世纪的新型光源——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
    潘笃武
    2014, 36(6):  415-420. 
    摘要 ( 372 )   PDF (1423KB)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的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简单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工作及成就,并简略描述了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物理原理和结构。
    科技进展
    雾霾污染控制与车用汽油清洁化
    鲍晓军
    2014, 36(6):  421-425. 
    摘要 ( 239 )   PDF (1708KB) ( 3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国雾霾天气频出,严重影响了百姓生活和身体健康,雾霾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PM2.5是导致雾霾污染的元凶,汽车尾气排放是其重要来源之一。概述了雾霾的危害、PM2.5与汽车尾气排放的关系,并介绍了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清洁化工艺技术GARDES,该技术能够生产满足国IV/V标准的清洁汽油,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含量,为减少因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污染排放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昆虫幼虫对凤尾蕨属植物孢子囊群的拟态
    商辉 严岳鸿
    2014, 36(6):  426-430. 
    摘要 ( 319 )   PDF (1483KB) ( 4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蕨类植物和昆虫共同进化了三亿多年,但是两者的协同进化一直很少得到关注。对湖南省桑植县的凤尾蕨属植物上的昆虫幼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2棵4种凤尾蕨属植株上有夜蛾科幼虫89条,叶蜂科幼虫21条。叶蜂科幼虫通过形态和体色拟态凤尾蕨属植物的孢子囊群盖,取食凤尾蕨属植物的叶片;而夜蛾科幼虫隐藏在凤尾蕨属植物成熟的囊群盖中取食孢子,幼时乳白色,成熟时转变为淡黄色,有些会出现褐色斑点,同样与凤尾蕨属的孢子囊群盖具有拟态现象。进一步的调查还在凤尾蕨植物上发现猎食性的跳蛛,同时在其体表发现携带的孢子。首次在凤尾蕨属植物上发现拟态昆虫幼虫、特别是寄生性昆虫及其天敌跳蛛的发现,对研究蕨类植物、昆虫幼虫及其天敌之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和协同进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氮稳定同位素记录重构古海洋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洪义国 徐向荣 岳维忠
    2014, 36(6):  431-436. 
    摘要 ( 185 )   PDF (1212KB) ( 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初始地球的氮素循环是由大气反应和缓慢的地质过程来控制的。在大约27亿年前,微生物代谢逐渐进化成为控制地球氮素转化的最核心驱动力,使得地球上的氮循环逐渐进化成为现在的模式。不同的微生物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氮稳定同位素分馏,这种分馏的信号会储存于古生物介质中,因此通过分析古生物介质中氮的稳定同位素值,可以重构古海洋的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围海及填海造地的起因、发展及问题
    尹延鸿 尹聪
    2014, 36(6):  437-444. 
    摘要 ( 355 )   PDF (2442KB) ( 11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的填海造地浪潮,是由于海陆地价差距巨大引起的。填海造地的经济效益,要站在全局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仅从陆地地价和填海造地成本的差价来估算,还应该考虑由此造成的海洋和陆地环境影响产生的经济损失、过量的土石方用量、造地完成后的后期维护费用等方面。填海造地面积应小于上升效益极限填海面积。大面积填海造地,特别是在水深过大的海域填海造地,可能会产生负的经济效益。
    科学聚焦
    全球阻击埃博拉病毒病
    杨先碧
    2014, 36(6):  445-450. 
    摘要 ( 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时评
    我们的任务已载入史册
    关毅
    2014, 36(6):  451-458. 
    摘要 ( 215 )   PDF (1787KB) ( 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人物
    米尔纳--探索记忆之谜的先行者
    顾凡及
    2014, 36(6):  458-463. 
    摘要 ( 363 )   PDF (1278KB) ( 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裔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米尔纳(1918—),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先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起在麦吉尔大学任教。她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由于有关颞叶和别的脑区在学习、记忆和语言方面的作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4年国家科学院的神经科学奖。2014年5月她又和英国神经科学家奥基夫(John O’Keefe,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神经病学家赖希勒(Marcus Raichle)共享卡夫里神经科学奖。她对科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执着钻研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阅读·评论
    祝贺《爱因斯坦全集》第十卷出版
    杨建邺
    2014, 36(6):  464-466. 
    摘要 ( 1990 )   PDF (966KB) ( 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