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6-25
    特约专稿
    人工智能的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顾险峰
    2016, 38(3):  157-166.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1
    摘要 ( 2174 )   PDF (2102KB) ( 4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略地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分析比较了人工智能两大领域: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同时介绍了各个领域的主要原理和方法。着重回顾了深度学习的历史、复兴的原因和主要的应用。

    专题综述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影响与适应对策
    夏军,刘春蓁,刘志雨,罗勇,段青云,莫兴国,谢正辉
    2016, 38(3):  167-176.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2
    摘要 ( 671 )   PDF (4574KB) ( 7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东部季风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变化复杂,水旱灾害频繁,其中既有强烈的季风区自然变化影响,又有气候变化中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人为强迫的影响。近些年作者团队的研究表明:中国陆地水循环主要变化是由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叠加在东部季风区显著的自然变率背景下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自然变率对降水影响的贡献约占70%,人为强迫的贡献占30%;随着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率逐步增大,中国极端水旱灾害有进一步增加的态势,气温每升高1°C,华北农业耗水约增加4%总用水量;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以及珠江等八大流域的水循环以及南水北调(中线)重大调水工程有突出的影响与风险,需针对水资源脆弱性变化与水安全问题,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与措施。

    气候变化对中国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
    刘志雨,夏军
    2016, 38(3):  182-188.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3
    摘要 ( 834 )   PDF (1870KB) ( 9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分布广、发生频率高, 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 中国洪涝有明显的高频期、低频期的阶段性年代际特征。近30年来,南方典型洪涝风险区和中小流域极端洪涝事件的频次和强度总体呈现增加、增强态势,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暴雨内涝事件也呈增加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部分地区强降水、洪涝等极端事件有可能增加、增强,从而加大洪
    灾风险和防汛调度指挥难度,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全球气候模式中气候变化预测预估的不确定性
    段青云,夏军,缪驰远,孙巧红
    2016, 38(3):  182-188.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4
    摘要 ( 876 )   PDF (1711KB) ( 14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活动造成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模式正日益成为研究当前气候特征和现象、了解过去气候演变规律及预估未来气侯变化不可替代的、最具潜力的工具。气候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全球和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变率的不确定性和表征气候过程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预测预估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而概率分布是一个很好地表示气候变化预测不确定性的方式。介绍了贝叶斯多模式推断方法来描述气候变化预估不确定性的理论框架,并以中国区域为例,利用IPCC-AR5的气候模式数据,通过贝叶斯多模式推理方法预估未来中国区域的南北方两个典型流域(海河和珠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都将呈现出变暖的趋势,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温度变化趋势分别为0.91±0.30°C/100a、2.41±0.77°C/100a、6.08±1.01°C/100a;降水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三种情景下的趋势分别为(5.58±2.96)%/100a、(10.30±4.30)%/100a和(15.90±6.68)%/100a;中国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在2020s和2040s都将出现增加的趋势,珠江流域则在2020s略有降低,2040s开始增加。并且在2020s和2040s发生干旱和极端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同时增加。

    气候变化对华北农业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
    莫兴国,夏军,胡实,林忠辉
    2016, 38(3):  189-192.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5
    摘要 ( 501 )   PDF (1262KB) ( 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资源是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和农业需水影响显著。1950年以来,华北平原气候总体趋向于暖干化,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近30年实际蒸散量呈现弱的上升趋势,与潜在蒸散有互补关系。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区域水分盈余量下降,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加重。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增加,其中北部地区水量亏缺更为严重,南部地区水量盈余则减少。调整春季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和空间布局,减少农业用水量,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

    科技进展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张浩楠,吴蓓丽
    2016, 38(3):  193-199.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6
    摘要 ( 613 )   PDF (1679KB) ( 10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三维结构的解析对于深入理解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前,GPCR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一直是困扰科学家们的一个难题。近年来,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GPCR结构解析的方法与创新点,并以CCR5和P2Y1R两种受体的结构解析为例阐述GPCR结构对于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的重要性。

    三峡古文化衰退、调适及转型的原因分析
    史威,朱诚
    2016, 38(3):  200-208. 
    摘要 ( 288 )   PDF (3359KB) ( 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三峡地区的古文化经历了大溪文化高潮后,于5 000 BP(BP为距今年代)前后开始衰退(东部显著),且在4 000 BP后发生全面衰退,该衰退现象恰好对应区域气候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转型过程。气候转型中,其不稳定性增强,大溪文化期表现突出的原始种植业成分基本从经济构成中退出,渔猎经济成分在这一时期占据了绝对优势,生业经济表现出与自然条件的高度依存关系。总体而言,在6 000~2 000 BP,三峡地区生业经济构成存在着由“渔猎-农耕”转型为“渔猎”,继而再转型为“渔猎-盐业”的演变特点,古文化内涵显现出“退中有进”“退中有转”的特征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古文化环境感知和调适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仍烙有极为鲜明的地方自然环境适应性特征。

    地质微生物——地球环境中的“协调员”
    蒋宏忱,黄柳琴,冯灿,杨渐,董海良
    2016, 38(3):  209-214.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8
    摘要 ( 496 )   PDF (1060KB) ( 5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单介绍了微生物-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从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微生物环境修复、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学和古微生物生态重建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微生物-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科学时评
    做研究主要还是靠人
    关毅
    2016, 38(3):  215-222.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9
    摘要 ( 377 )   PDF (1837KB) ( 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科学家韩春雨团队日前发明了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CRISPR-Cas9技术。对此,《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这项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完全掌握在韩春雨团队手中,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人与之竞争,这又是一大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韩春雨并没有海外求学经历,研究成果也并非在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中取得。“做研究主要还是靠人,设备环境只是第二位的。”正如他所说:“我认为青年科研人员不要抱怨环境,而是要争取环境,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就自然能等到取得成果的那一天。”

    科学与艺术
    也说中国画不缺科学性
    林凤生
    2016, 38(3):  223-227. 
    摘要 ( 2305 )   PDF (1881KB) ( 7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千多年来我国的绘画走过了一条与西方写实主义迥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绘画技法和评价体系,故许多专家都认为中国画不讲科学性,与自
    然科学是“风马牛不相及”。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中国画虽然没有用到西方的科学知识(如透视学、色彩学和解剖学等),但独创的许多绘画技法与现代心理学、视觉生理学和人的认知科学的原理不谋而合。我国的历代名作在今天看来仍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它符合科学道理不无关系。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中国画最重要的技法——线条、写意、时-空表达——做一番分析和阐述。

    自然论坛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绝处逢生的利剑
    蔡亮,张凌华,杨子杰,裘丽珍
    2016, 38(3):  228-231.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11
    摘要 ( 492 )   PDF (2478KB) ( 22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癌症,因癌细胞的内源性、异质性和突变抗药性而难以治愈,被称为“不可逆转的细胞损伤”。目前癌症治疗的常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都不能达到彻底
    治愈的效果。同时,放疗和化疗都会对机体的正常细胞,尤其是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的存在,也给术后的复发增添了风险。作为一种针对人体免疫系统而非针对肿瘤的疗法,癌症免疫疗法(cancer immunotherapy)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阅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