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0-06-25
    特约专稿
    地球的陆壳是怎样形成的?——神秘而有趣的前寒武纪地质学
    翟明国
    2010, 32(3):  125-129. 
    摘要 ( 1351 )   PDF (732KB) ( 8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以5.45亿年为界,之前的称为前寒武纪,它有大约40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漫长的地质时代。之后的称为显生宙,寒武纪就是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元。地球陆壳的80%~90%以上是在前寒武纪形成的,记录了复杂和惊心动魄的地质构造事件,赋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前寒武纪地质,就是研究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别是大陆的形成和增生以及演化的学科。
    二元水循环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理念的初步探索*
    王浩 杨贵羽
    2010, 32(3):  130-133. 
    摘要 ( 980 )   PDF (1028KB) ( 1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以及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水资源本底差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水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为此,本文针对后者, 结合“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过程,对现代环境下的流域/区域水资源管理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以耗水(ET)管理为核心,七大总量控制为约束”的水资源管理新理念。通过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对比,论述了在二元水循环条件下开展“以耗水(ET)管理为核心,七大总量控制为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分析实施耗水和七大总量控制指标的现代先进的技术说明了开展的可行性。
    专题综述
    面向下一代光伏产业的硅太阳电池研究新进展*
    沈文忠
    2010, 32(3):  134-142. 
    摘要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晶体硅为代表的第一代太阳电池和以非晶硅薄膜为代表的第二代薄膜太阳电池目前是光伏市场主流。第三代纳米结构太阳电池研发目标是在维持现有第二代薄膜电池沉积技术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基础上显著提高电池性能及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太阳电池的价格至每瓦0.5美元,甚至0.2美元及更低。笔者将简要综述近年来国际上面向下一代光伏产业的硅太阳电池研究新进展,内容集中在纳米硅薄膜叠层太阳电池、硅纳米线(包括轴向、径向和单根)太阳电池和基于多重激子效应的纳米硅热载流子太阳电池等三个方面。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技术的发展
    赵春江
    2010, 32(3):  143-148. 
    摘要 ( 9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太阳能PV系统从国防军用到民用、从离网系统到并网系统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效率不断提高,技术日益完善,发电成本逐年下降。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大规模利用PV技术进行太阳能发电已经蓬勃兴起,而大量分散型PV电源的入网又需要发展微网系统、智能电网系统和全球PV供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中国低碳经济的希望
    崔容强
    2010, 32(3):  149-155. 
    摘要 ( 942 )   PDF (5005KB) ( 8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安装了约5.2 MW光伏发电系统,预示着太阳能光伏是低碳经济的希望。笔者展望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未来,重新思考光伏发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建议把支持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作为占领太阳能科技制高点,同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国策。
    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赵颖;戴松元;孙云;冯良桓
    2010, 32(3):  156-160. 
    摘要 ( 9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主要对目前薄膜电池研究和产业化的主流技术进行论述,包括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碲化镉与铜铟镓硒等化合物薄膜太阳电池、以及染料敏化电池等,对每种技术分别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产业化状况进行介绍。
    工业化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
    马跃;魏青竹;夏正月;杨雷;张高洁
    2010, 32(3):  161-165. 
    摘要 ( 8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十余年来,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作者简要回顾了太阳电池的发展历史;描述了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步骤;重点介绍了当前工业化生产中提高电池效率的几个主要方法,包括优化硅片性能、高方阻、先进的金属化、以及选择性扩散等;最后强调了技术进步对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影响。
    自然论坛
    保卫地球——近地天体的巡视与防御陨击的对策
    胡中为
    2010, 32(3):  166-171. 
    摘要 ( 10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球处于危险的宇宙环境中。运行到地球附近的“近地天体(NEO)”潜在着撞击地球的危险。实际上,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受到这些天体的轰击,月球和水星的斑痕累累陨击坑就是最好的佐证,只是地球经历严重演化而抹去了老的陨击遗迹,仅见到170多个较近期的陨击构造。幸运的是,现阶段的陨击大多是规模小的,危害不太大。然而,陨击是很难预料的,一旦发生较大的撞击,就会造成比大地震还严重得多的危害。1994年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轰动世界,启迪人们更加关注地球被撞击的危险问题。实际上,也不乏地球近期遭遇陨击的例子: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事件;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2008年的小行星2008 TC3陨落在苏丹。2010年初,美国科学院公布《保卫地球:近地天体巡天和缓解危险策略最终报告》,笔者将结合有关资料作简要介绍,让公众了解真实的科学知识和对策,以免被歪曲的影视情节所误导。
    人类起源的三大基石——基因·社会·文化
    吕宝忠
    2010, 32(3):  172-175. 
    摘要 ( 10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类起源这一问题上,达尔文和进化论的另一奠基者华莱士争论激烈。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其后又加上性选择)理论足以解释人类起源;但华莱士则认为,自然选择(加上性选择)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人的精神现象不能仅仅用自然选择充分说明。基因组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的发展强烈支持华莱士之说。本文试图从基因·社会·文化三位一体视角分析有关人的起源问题。
    自然科学史
    中国科学与世博会的一次亲密接触
    张昌芳;刘家福;张娟
    2010, 32(3):  176-179. 
    摘要 ( 8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主要介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本土化时期,中国科学界为参加以科学进步为主线的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所做的筹备工作,以及准备选送的科学赛品的科学水平,并对其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进行评述。
    科学时评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许涵
    2010, 32(3):  180-183. 
    摘要 ( 8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