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0
    特约专稿
    医学真菌学研究进展
    廖万清 顾菊林
    2011, 33(1):  1-5.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1.
    摘要 ( 1169 )   PDF (1019KB) ( 9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医学真菌学是研究病原真菌和条件致病菌对人类致病的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重要学科。现在已知的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约有300余种,其引起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病例数日益增多,真菌病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重要病原真菌基因组测序的基本完成,对其毒性因子的研究深入而广泛。过去几年真菌感染的诊断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一些新方法可用于感染的早期检测。然而,就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讲也出现一些不理想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的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仍是常规临床实验室里最可靠的方法。真菌耐药的报道日益增多,目前的研究一方面进一步探讨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传播方式、耐药性与临床治疗的关系,以及建立标准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从而控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新的抗真菌药物以对付日益增多的耐药真菌。中药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使研究开发抗真菌中药具备良好前景。
    专题综述
    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周国治;李谦
    2011, 33(1):  6-12. 
    摘要 ( 878 )   PDF (1911KB) ( 9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和合金的吸放氢反应是储氢材料进行的基本物理化学反应。它应服从基本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为此,想要改善储氢材料的性能,研发新型的储氢材料就需要对此过程的理论和实验两方面作深入的研究。通过热力学和相图能估算储氢的能力,预估吸放氢的可能温度,但要使储氢材料变得切实可行,还需要靠动力学方面的工作。笔者从热力学和相图入手,研究了储氢材料的特征,分析了传统的动力学处理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新的动力学模型,从而将为寻求新型的储氢材料提供有效的工具。笔者还总结了从实验上探索的一些新型储氢体系。
    车载储氢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孙大林
    2011, 33(1):  13-18. 
    摘要 ( 782 )   PDF (2184KB) ( 12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发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车载储氢系统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至关重要,也面临诸多挑战。美国能源部关于车载储氢系统的技术指标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储氢方式,而是参照当今使用汽油的轿车性能指标提出的。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基于气态、液态和固态的三种车载储氢方式的燃料电池汽车均有许多成功的示范案例。但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不足,三种储氢方式中尚无一种能同时满足各项指标。高压气态储氢的体积密度偏低,提高压力又会带来安全隐患;液态储氢有自挥发和高成本的问题;基于储氢材料为工作介质的固态储氢尚需研发高性能的轻质储氢材料。笔者评述了国内外在车载储氢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与新进展。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刘永锋 李超 高明霞 潘洪革
    2011, 33(1):  19-26. 
    摘要 ( 857 )   PDF (1602KB) ( 1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全、高效、经济的氢储存技术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相对于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化储氢,通过氢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固溶体或氢化物的固态氢储存由于其好的安全性和高的能量密度,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氢储存技术。为了满足车载氢源系统重量储氢密度大于5%的要求,目前发展中的高容量储氢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铝氢化物、硼氢化物、氮氢化物和氨基硼烷化合物。作者简要综述了最近几年这些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材料的储氢容量、吸放氢反应热力学、吸放氢反应动力学和吸放氢机理以及成分调变、催化改性和尺寸效应对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
    设计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
    吴国涛 陈维东 熊智涛
    2011, 33(1):  27-34. 
    摘要 ( 679 )   PDF (3015KB) ( 9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总结了近年来金属胺基化合物氢化物体系、氨硼烷及其衍生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分别重点介绍了这些材料体系的储氢性能、反应机理及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储氢材料的设计理念,即改变材料化学组成调变其热力学性能,催化修饰以提升材料脱氢动力学性能。
    科技进展
    冲击变质效应与冲击变质的阶段:兼论岫岩陨石坑的证实
    游振东
    2011, 33(1):  35-41. 
    摘要 ( 818 )   PDF (4720KB) ( 8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最近辽宁岫岩罗圈里的疑似陨石冲击坑,实施了深达307 m的科学钻探,在107~149 m深度发现一系列冲击波所产生的冲击变质的效应:  含岩石熔体玻璃的多相角砾岩, 石英击变面状页理和陨击玻璃等。从而使岫岩罗圈里陨石坑得到了证实。这是中国冲击变质作用研究方面的一大进展。研究确定陨石坑除了地形地貌特征之外, 主要依靠冲击变质效应的发现。权威性的冲击变质效应是:  震裂锥;高压,超高压矿物多形的出现;石英、长石等矿物中的面状页理以及震击均质体化和冲击玻璃的产生等。冲击波所产生的瞬时高压,不同于常规地质作用,它以应变速率极高并快速高温淬火和一定压力产生的后冲击温度等为特征, 导致不同程度的冲击变质效应,可称为冲击变质阶段 (stage of shock metamorphism), 不同的冲击变质阶段,作为近似的压力计,可以用以衡量冲击变质的强度。
    SIC材料及器件的应用发展前景
    王守国 张岩
    2011, 33(1):  42-45. 
    摘要 ( 823 )   PDF (1843KB) ( 8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iC材料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由于可用于军事领域,国外限制该产品的出口。作者首先阐述了SiC 材料的基本特性,介绍了SiC晶体的生长技术及晶体供应商,尤其是国内SiC晶体材料的研制现状,最后评述SiC器件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并指出中国应建立SiC材料及器件研制和应用的产业链。
    自然论坛
    漫话石柱群与瑞利贝纳尔对流
    王振东
    2011, 33(1):  46-47. 
    摘要 ( 915 )   PDF (1780KB) ( 7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和北爱尔兰都有许多石柱群。作者从流体力学角度,探讨了石柱群的形成之谜,它是在火山喷发时,由于热分格对流而形成的。在流体力学中,最典型的热分格对流,是瑞利贝纳尔对流。
    略析观赏昆虫的构成美
    周详 石娟
    2011, 33(1):  48-53. 
    摘要 ( 779 )   PDF (1418KB) ( 8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用平面和色彩构成的分析方法,首先对观赏昆虫的“构成美”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初步阐述了昆虫的“构成美”的美学价值,其目的在于能给园林景观设计师以生物美学方面的启示,也便于观赏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仿生学”。
    他山之石
    科学拓宽人类视野
    夏汝函
    2011, 33(1):  54-57. 
    摘要 ( 839 )   PDF (1055KB) ( 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送走了硕果累累的2010年。领跑世界的中国高铁,让百姓的归心乘上似箭的列车;对宏观物体量子效应的首次观测,创造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食砷细菌的发现,超高分辨率细胞成像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在不断调整人类的原有认识。在过去的一年,科学上的这些重大的突破,拓宽了人类的视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秘苑春秋
    人生几何学几何]——谷超豪的诗性数学人生
    方鸿辉
    2011, 33(1):  58-62. 
    摘要 ( 811 )   PDF (1682KB) ( 7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