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2-20
    论文
    嫦娥一号的奔月日记
    郑永春
    2007, 29(6):  311-372. 
    摘要 ( 1051 )   PDF (1344KB)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三号甲塔架点火发射。11月5日上午11时,嫦娥一号顺利被月球“捕获”成为一颗绕月卫星。在经过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一号进入开展科学探测的工程轨道,随后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对越科学探测。这是探月三部曲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空间探测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本文介绍了嫦娥一号从发射到2007年11月26日的每一次重要事件。
    特约专稿
    国外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展望
    潘镜芙
    2007, 29(6):  315-321. 
    摘要 ( 1162 )   PDF (1190KB) ( 22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世界各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动向,介绍了20世纪对航空母舰
    作用曾有的一些不同看法,对航空母舰、舰载机、机舰协调设备、动力系统、电力
    系统和作战系统等作出发展展望。
    巨磁电阻效应
    吴镝;都有为
    2007, 29(6):  322-327. 
    摘要 ( 2542 )   PDF (655KB) ( 3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不仅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促进了磁存储技术的革新,使得电子的自旋自由度第一次被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之后,研究各种材料中的自旋性质的新学科“自旋电子学”由此产生。
    专题综述
    微重力流体管理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
    康琦;侯瑞
    2007, 29(6):  328-335. 
    摘要 ( 11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详细解释了微重力以及微重力流体管理的概念,阐明了微重力流体管理在推进系统、热控制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电源系统中的工程应用,指出了微重力流体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微重力环境材料科学实验
    陈诺夫
    2007, 29(6):  335-337. 
    摘要 ( 1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对材料制备影响较大的对流、沉降、浮力和流体静压力等因素都消失了,为人类探索、研究新的材料规律和材料制备新技术提供了一个特殊实验环境。本文介绍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我国空间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细胞骨架和高等植物的向重力性
    魏宁;郑慧琼
    2007, 29(6):  338-342,. 
    摘要 ( 12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地球上普遍存在的重力场环境,并利用重力场作为调控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人们对植物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但是它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机制至今仍然不清楚。细胞骨架被认为在调控向重力性反应的早期的信号感受和传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微丝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起调控作用,并最终引起植物表现出向重力性的不对称生长。在植物向重力性生长过程中微管排列发生重组,但是微管重组在调控不对称生长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当前的细胞、分子和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这一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能,同时大量的最新发现的植物细胞骨架结合蛋白为我们分析植物向重力性过程中信号传导的调控因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本文着重介绍植物细胞骨架的功能及其在植物向重力性反应在作用,以及空间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诺贝尔奖简介
    基因的瞄准器:基因靶向技术 ——评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方加胜
    2007, 29(6):  343-347. 
    摘要 ( 1309 )   PDF (684KB) ( 10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即“基因靶向”技术)而获此殊荣,该技术在研究基因的功能以及建立人类疾病模型等方面开创了一个全新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本文将就“基因靶向”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巨磁电阻引发硬盘的高速发展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赖武彦
    2007, 29(6):  348-352. 
    摘要 ( 1219 )   PDF (936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效应的发现者。他们是法国物理学家阿尔贝•费尔(Albert Fert)和德国物理学家彼得•格伦贝格(Peter Grünberg)。在探索基本磁性问题(人工结构中的交换作用)过程中发现了巨磁电阻现象。随后,巨磁电阻效应和金属多层薄膜被用于读取计算机硬盘数据。近十年来的开发,使得计算机硬盘的密度和容量提高了几百倍。这个发现使人们对自旋极化电子输运过程产生特别的兴趣,并导致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的创立。
    现代表面化学的发展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马秀芳;李微雪;邓辉球
    2007, 29(6):  353-357. 
    摘要 ( 1443 )   PDF (919KB) ( 14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7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的贡献。本文拟对表面化学的发展及埃特尔对表面化学的贡献做一些粗浅的介绍。
    自然科学史
    老骥伏枥 功在千秋-----记王淦昌晚年的科学活动
    陈崇斌
    2007, 29(6):  358-362. 
    摘要 ( 1071 )   PDF (704KB) ( 8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章简单介绍了王淦昌教授最后20年的科研活动,总结了他在核电建设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两个方面的学术思想及其所作的贡献。从王淦昌晚年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终生不倦的创新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科学时评
    科学是一次长征
    卓熙
    2007, 29(6):  363-366. 
    摘要 ( 761 )   PDF (759KB) ( 8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人物
    让世界大吃一惊的汤川介子理论
    李继宏;杨建邺
    2007, 29(6):  367-370. 
    摘要 ( 1089 )   PDF (395KB) ( 10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叙述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介子理论的历程,探讨当一直领军物理学发展的西欧物理学家们为核物理学中出现诸多疑难所困扰时,日本物理学家能够迅速走向辉煌的原因,强调中国哲学思想在科学发现关键时刻的重要性。